大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③|在“兩個文明” 協調發展中貢獻鐵路力量
分享到微信
×用微信“掃一掃”,點擊右上角分享按鈕,
即可將網頁分享給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物質富足、精神富有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質貧困不是社會主義,精神貧乏也不是社會主義。我們不斷厚植現代化的物質基礎,不斷夯實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質條件,同時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傳承中華文明,促進物的全面豐富和人的全面發展”。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指出的,“當高樓大廈在我國大地上遍地林立時,中華民族精神的大廈也應該巍然聳立”。我們在推進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必須把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重大原則要求貫穿始終。
鐵路是現代工業文明的標志性產物,它縮短時空距離,加快人員、物資、資金、信息流動,促進區域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促進沿線資源開發,加快城鎮化和工業化進程;加快產業轉移,促進沿線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發展方式轉變;促進節能環保、資源節約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把世界聯系在一起,促進經濟文化的交流,成為和平、發展的紐帶。我國鐵路的飛速發展,特別是高鐵的異軍突起,對提升國家形象、振奮民族精神發揮了巨大作用。鐵路還積淀了豐富的文化內涵,滿載著人們對“現代文明”的期望和想象,是許多文學、影視等精神產品的靈感泉源,成為一個文化意象般的存在。
我國鐵路的發展歷程,就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作用、同向發展的歷史。從1875年英國人在上海鋪設長14.5公里的吳淞鐵路,到“第一條由中國人自主設計建造的國有干線鐵路”京張鐵路;從新中國成立時鐵路總里程不足2.2萬公里,到2022年的15.5萬公里,其中高鐵4.2萬公里,建成世界最大的高速鐵路網,基本形成布局合理、覆蓋廣泛、層次分明、配置高效的鐵路網絡。鐵路見證了中華民族的百年滄桑,為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如今,中國鐵路“走出去”成為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和國際產能合作的一張亮麗名片,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著中國力量。
中國鐵路創造和錘煉的精神文化,也成為引領發展的強勁動力。從晚清時期愛國工程師詹天佑主持修建京張鐵路,使國人揚眉吐氣,到大革命時期鐵路人用鮮血和生命詮釋“英勇、團結、犧牲、奉獻”的“二七精神”,獲得毛澤東同志“中國工人運動還是從長辛店鐵路工廠開始的”評價;從抗日戰爭時期鐵路人在堅貞不屈的民族氣節和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激勵下英勇抗敵,到解放戰爭時期“解放軍打到哪里,鐵路就修到哪里”,為新中國成立作出巨大貢獻;從抗美援朝時期,筑起“打不爛、炸不斷的鋼鐵運輸線”,到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鐵路人用自己的雙手甚至生命譜寫出新中國鐵路創業史,再到改革開放以來,“挑戰極限,勇創一流”的青藏鐵路精神成為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長期的發展實踐中,鐵路人不僅建設了四通八達的鐵路網,打造了中國高鐵這一“亮麗的名片”,還創造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如國家利益為先的責任擔當,人民鐵路為人民的宗旨意識,自強不息、勇于創新的拼搏精神,無私奉獻的優秀品質等等。這些具有光榮革命傳統、厚重文化傳承和鮮明時代特征的鐵路精神,成為中國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
偉大事業孕育偉大精神,偉大精神引領偉大事業。推動建設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要求我們加快建設交通強國,支撐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努力當好中國現代化的開路先鋒;要求我們準確把握時代要求,增強文化自信,凝聚起推動鐵路高質量發展的強大精神力量。
要勇當開路先鋒,不斷厚植現代化的物質基礎。要擴大路網規模,提升路網質量,提高運輸能力,著力加強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欠發達地區鐵路建設,加快補齊西部地區鐵路短板,建設內外互聯互通、區際多路暢通、省會高效聯通、地市快速通達、縣域基本覆蓋、樞紐銜接順暢的發達鐵路網。要推動鐵路裝備和運輸產品多樣化、智能化、現代化,形成層次多樣、能力協同的客貨運產品體系,實現供給充足、產品豐富、人享其行、物優其流。要打造中國鐵路技術、裝備、標準、運營等品牌,培育國際合作競爭新優勢,加強與周邊國家互聯互通,推進國際間鐵路合作交流,為世界鐵路發展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
要站在時代前沿,不斷豐富升華鐵路精神文化。要堅持黨的領導,推動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鍛造信念堅定、作風過硬的新時代鐵路產業大軍。要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傳承鐵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新時代精神,培育共同的價值追求,推進文化自信,強化思想認同,鼓起砥礪奮進的精氣神。要堅持在傳承中發展,大力弘揚各個歷史時期涌現出來的鐵路精神,不斷賦予鐵路精神新的時代內涵,使之煥發新生與活力。要堅持在發展中創新,豐富鐵路故事傳播手段,讓鐵路精神文化更加深入人心。
使命光榮艱巨,征程未有窮期。讓我們賡續紅色基因,弘揚光榮傳統,以新的精神偉力書寫新的時代篇章,奮力推動鐵路高質量發展,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